建筑業作為傳統行業,其改革的難度,也算是塊“硬骨頭”,“推進建筑業改革發展”,國務院主刀建筑業改革,這是對建筑業改革發出的最強音,這也將意味著發展將步入快車道。理清建筑業改革發展的方向,對建筑企業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具有重大意義。建筑業具體改革發展的方向究竟有哪些?
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了二十個改革發展的重點,可以說是給建筑業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未來幾年,資質怎么改?
招投標怎么改?
承發包方式怎么改?
工程造價怎么改?
建筑業體制怎么改?
重點發展哪個區塊?
重點扶持哪些企業?
住建部在《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權威解答了上面這些問題?!笆濉逼陂g,建筑業產業結構將進行重大調整!
1. 保大:促進大型企業做優做強,形成一批以開發建設一體化、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工程總承包為業務主體、技術管理領先的龍頭企業。
2. 助?。?/strong>大力發展專業化施工,推進以特定產品、技術、工藝、工種、設備為基礎的專業承包企業快速發展。
3. 工匠:弘揚工匠精神,培育高素質建筑工人,到2020 年建筑業中級工技能水平以上的建筑工人數量達到300 萬。
4. 創新:加強業態創新,推動以“互聯網+”為特征的新型建筑承包服務方式和企業不斷產生。
關于企業資質和個人執業,住建部再次明確:
1. 堅持弱化企業資質、強化個人執業資格的改革方向,逐步構建資質許可、信用約束和經濟制衡相結合的建筑市場準入制度。
2. 加大執業責任追究力度,嚴厲打擊出租出借證書行為。
從中可以讀出3個重大信息:
1. 資質標準還將有重大調整,資質類別要減少;
2. 對“掛證”的查處力度將更大,處罰力度會更大;
3. 不管是企業資質申報,還是個人執業,信用將成為重要的考量指標。
承(發)包改革
1. 縮小并嚴格界定必須進行招標的工程建設項目范圍,放寬有關規模標準。
2. 民間投資的房屋建筑工程,試行由建設單位自主決定發包方式。
3. 簡化招標投標程序,推進招標投標交易全過程電子化。
4. 推行提供履約擔?;A上的最低價中標,制約惡意低價中標行為。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1. 鼓勵以技術專長、制造裝配一體化、工序工種為基礎的專業分包,促進基于專業能力的小微企業發展。
2. 鼓勵工程咨詢
3. 引導有能力的企業開展覆蓋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項目管理咨詢服務。
推廣智能和裝配式建筑
1. 鼓勵企業進行工廠化制造、裝配化施工。
2. 大力發展鋼結構建筑,引導新建公共建筑優先采用鋼結構,積極穩妥推廣鋼結構住宅。
推進BIM技術
加快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在規劃、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營維護全過程的集成應用,支持基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三維圖形平臺的國產BIM 軟件的研發和推廣使用。
綠色建筑
政府投資辦公建筑、學校、醫院、文化等公益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要率先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鼓勵有條件地區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推進全裝修
制定新建建筑全裝修交付的鼓勵政策,提高新建住宅全裝修成品交付比例。
建筑用工改革
1. 鼓勵建筑業企業培養和吸收一定數量自有技術工人。
2. 支持勞務班組成立木工、電工、砌筑、鋼筋制作等以作業為主的專業企業,鼓勵現有專業企業做專做精。
3. 推行建筑勞務用工實名制管理,基本建立全國建筑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臺。
打擊拖欠
1. 全面落實建筑工人勞動合同制度;
2. 加大對拖欠工資行為的打擊力度;
3. 大力推進建筑施工單位參加工傷保險。
資質改革
1. 弱化企業資質,強化個人執業資格。
2. 加快修訂企業資質標準和管理規定,簡化企業資質類別和等級設置,減少不必要的資質認定。
個人執業
1. 完善個人執業資格制度,優化建設領域個人執業資格設置;
2. 加大執業責任追究力度,嚴厲打擊出租出借證書行為。
3. 有序發展個人執業事務所,推動建立個人執業保險制度。
打破市場壁壘
打破區域市場準入壁壘,取消各地區、各行業在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規定外對企業設置的不合理準入條件,嚴禁擅自設立或變相設立審批、備案事項。
工程造價改革
1. 改革工程造價企業資質管理,完善造價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
2. 統一工程計價規則,完善工程量清單計價體系。
3. 建立工程全壽命周期的成本核算制度。
4. 積極開展推動綠色建筑、建筑產業現代化、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等各項新型工程計價依據的編制。
建設誠信體系
1. 完善全國建筑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實現與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數據共享交換。
2. 建立建筑市場主體黑名單制度,全面公開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
3. 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開展信用評價。
工程質量安全
1. 嚴格執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書面承諾制、永久性標牌制、質量信息檔案等制度。
2. 加大在企業資質、人員資格、限制從業等方面的處罰力度,強化責任追究。
3. 強化施工安全
4. 加快建設建筑施工安全監管信息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安全生產管理。
為企業減負
1. 廣泛推行銀行保函,逐步取代繳納現金、預留工程款形式的各類保證金。
2. 逐步推行工程款支付擔保、預付款擔保、履約擔保、維修金擔保等制度。
3. 鼓勵創新
4. 鼓勵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專利和專有技術及產品,形成完備的科研開發和技術運用體系。
鼓勵聯合體
鼓勵中央企業和地方企業合作,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合作,共同有序開拓國際市場。
新年伊始,開工大吉,整裝待發,咱們一起來盤一盤建筑企業面臨的轉型升級挑戰,并探討一下建筑企業轉型發展的趨勢。
從房建業務來看,按照國家城鎮化發展規劃,2030年我國城鎮人口將接近10億人,房屋總建筑面積需求為800-900億平方米(包括住宅房屋和公共建筑等),目前尚有較大缺口,房建市場的發展空間仍然較大。盡管房建市場參與競爭的企業較多,競爭比較激烈,但高端房建市場的競爭基本在國有建筑企業之間展開,而優質企業在高端房建領域長期以來擁有較大優勢。因此,這些企業有望繼續保持在房建市場的領軍地位。
從基礎設施業務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基礎設施投資14.5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8%,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1個百分點,比上年回落15.2個百分點。但可以預期,今后,基礎設施仍將是穩定經濟的主要力量。從細分市場看,城軌及新型市政工程(污水及垃圾處理、地下管廊、海綿城市等)有望成為增長最快的領域,公路、鐵路市場總量繼續維持高位。未來,建筑企業之間的競爭將在開拓公路、城軌與新型市政領域以及鐵路尤其是城際鐵路項目中展開。
從地產業務來看,2018年共有156家房地產企業躋身百億軍團,30家房企邁入“千億俱樂部”銷售額共計其中,陽光城、中南、富力、正榮、金科、中梁、金茂、融信等13家房企都在2018年邁入千億房企行列。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這一基本態度直接扭轉了以往商品房具有居住與投資雙重功能的定位,住宅將加快向居住屬性回歸。